印尼警方通报了巴厘岛谋杀案,称“男受害者(李驰明) 化名)杀害女友后,割颈自杀。
似乎大多数国内网民都不接受这个结论。
就在两天前,该男子的母亲阿娟(笔名)接受了采访,讲述了儿子的经历和成长经历。
随着故事的展开,人们发现有些事情已经埋下了千丝万缕的伏笔。
李驰明从出生起就带着不幸的色彩。
阿娟20岁时,未婚生子,生父对他漠不关心。
阿娟说她对孩子的爱不够。
“我既是父亲又是母亲,一直忙于谋生,不够关心他。”
“不听话,我就打他,没有交流。”
两句话,轻描淡写地总结了李驰明不被爱、不被关注的童年。
这种家庭环境,造成了他内向、孤僻的性格,被打骂也不说话,只是逃出家门,直到很晚才回来。
回家后关上门,从不主动说话。
当他第一次进入社会时,阿娟不知道儿子从事什么工作,也不知道网上的货币圈。
“他告诉我他在做金融。”
后来,李驰明赚了一些钱,买了豪车,在南昌买了房子。作为母亲,阿娟从来没有问过钱从哪里来。
直到巴厘岛发生事故,孩子们在异国他乡稀里糊涂地死去。
这名妇女的父母第一次飞往当地,而李驰明的父母从头到尾都没有见过孩子。
女孩的母亲打电话给阿娟,哭着问她为什么不去。
阿娟回答说:阿娟回答说:
“我不过去,不是不爱李驰明,而是不能面对。
如果只有我一个人,我可以豁出去,但后来我又结婚了,还有一个小儿子需要我照顾。”
她还向记者提起了一句话:“李驰明死前,他曾向我发出求救信号。”
关于儿子发了什么,她是怎么处理的,我就不多说了。
然而,这些简单的问答和暂时的沉默也从侧面揭开了李驰明悲剧的一角。
她还是不能接受儿子杀人后自杀的说法,“但我还能反过来吗?他涉足的圈子很复杂,水很深。”阿娟说,她相信孩子们遇到的一切,正如互联网上所说,“这一切都是故意安排的”。
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监督者和陪伴者。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、方法和策略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。
“在童年的美好记忆中,我的父母从未真正在场。”
后来想了想,觉得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和世界的关系。
“安全感不是依赖感。如果一个孩子需要热情稳定的情感联系,他也需要学会独处,比如让自己呆在安全的房间里。”
孩子获得安全感,不一定需要父母一直在场,即使他看不见你,他心里也会知道你在哪里。
专家说,成年人需要“回应”孩子的各种需求,而不是“满足”一切。
在许多人的童年认知中,只要人们表现出不快乐和愤怒,就是错误的。
以至于绝大多数的成长轨迹都在压抑自己,形成回避、讨好、没有安全感的人格。
对生活的态度,随缘就好,期望不大。
没有好朋友,缓解压力和情绪的方法就是独处。
对父母的态度很复杂,又爱又恨。
托马斯博士,儿童精神病医生,告诉我们:
“只有当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,他才能得到一些不取决于他的欲望的东西;
只有依靠他的能力,他才能获得内心的充实和幸福。”
批评孩子就事论事。
例如,孩子破坏了母亲的珠宝:
这是对的:“你看,如果你去玩你没有权利玩的东西,就会发生这样的坏事。”
这是错误的:“你太坏了,你怎么能弄坏我的珠宝呢?你成心不让妈妈戴!”
第一句明确告诉孩子,他的错误在于他“动了不该动的东西”,并没有否定孩子的性格。
第二句话为孩子定了性,让他很沮丧,打击了他做好孩子的自信心。
当父母教育孩子时,过多的指责和批评会让孩子觉得他们得到了一种有条件的照顾,这样孩子就可以故意取悦父母通过某些行为,希望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照顾。
然而,当孩子发现他们不能通过自己的行动消除父母的批评时,他们会试图用机会主义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,比如吹嘘、撒谎等,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们会形成不健康的个性。
父母在教育孩子时,应该平等地与孩子沟通。父母应该注意自己角色的转变。虽然他们是孩子衣服、食物、住房和交通的提供者,但他们也需要给予孩子必要的尊重。首先,父母应该把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,打破亲子之间的“从属关系”,消除自己的“优越感”。
只有这样,父母和孩子才能平等地沟通,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。其次,家长要改变教育语言。
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很少使用礼貌的语言。礼貌的语言反映了父母对孩子的尊重,让孩子觉得他们与父母的沟通是平等的,这不仅可以促进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,而且可以不知不觉地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。